清明,是我國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。是中國重要的祭祀節日,傳統的清明節約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。祭祖是中國人孝道精神的表現,飲水思源、慎終追遠、報本反始是很好的一種教育及風俗。但在佛教看來,世俗眾生因為不明白因果事理,經常會選擇錯誤的方法來祭祀祖先。所以今天包頭公墓景觀服務九龍園就與大家說說,如何才能實現祭奠的意義。
“正確”的祭奠方式
清明節對佛弟子而言,是帶著感恩之心推廣孝道的好機會。清明節就是讓我們追宗思源,不忘自己的先祖,學會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。許多人在這一天都會殺生祭祀祖先、以及過世的父母、親人眷屬,但這種做法不僅會減損自己福德,增加惡業,更會加重祖先的罪業。所以,祭祀亡人,萬萬不可以殺生!作為佛弟子,紀念祖先、以及過世的父母、親人眷屬的正確方式有:為他們作布施的功德、誦經、念佛、供燈、供果、戒殺、放生等,修持種種的善法,然后把功德回向給他們,幫助他們脫離苦難,來生得生善道,或生凈土,究竟解脫。

“殊勝”的祭奠方式
《地藏經》曰:“一切圣事,七分之中而亡者乃獲一,六分功德,生者自力。”意思是,給祖先、親朋、冤親債主等亡靈做超度,亡者得一分功德利益,生者能得六分。因此我們可借助三寶的加持力來為亡者做超度,做功德回向,這樣的力量會比我們自己做功德回向大的多。屆時不但亡者可以受益,我們也能獲得福德資糧。實乃冥陽兩利、自利利他之盛舉。
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。